译文
最不喜那素色霓裳。偏要染红苎罗山下,浣纱溪畔。是谁将流霞仙酿封存千年,引得东风错送她入吴宫深处。鬓发散乱、金钗横斜仍沉醉不醒,转瞬间越国覆亡,竟迷失归乡之路。唯有轻舟一叶,飘向五湖烟浪。
当年若能留住春光。便在锦绣屏风前,尽显令人断肠的绝代风华。正是清明将至的三月天,偏要诗人挥毫。他笑执笔杆,殷勤为她作赋。十样蛮笺纹路交错如绮罗,字字珠玑如渊中玉璧掷地,惊破人间风雨。且再唤美酒,与花共语。
注释
霓裳素:《楚辞·九歌·东君》:“青云衣兮白霓裳。”
苎罗山:《吴越春秋·句践阴谋篇》:“越王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。”注云:“苎萝山在诸
《贺新郎·赋海棠》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创作的咏物词,借咏海棠寄托家国情怀与人生际遇之思 。该词以海棠拟美人,融入吴越争霸中西施典故,通过“霓裳素”“吴宫”等意象勾连历史兴衰,上阕暗喻红颜命途,下阕以“断肠花”“五湖去”抒写春逝难留的怅惘。全词以神话典故与拟人手法构筑抒情空间,如“流霞仙酒”暗喻仙姿,“沉香亭醉妆”呼应唐明皇咏海棠轶事。结尾“重唤酒,共花语”将咏物格局延展至物我对话层面,既延续辛词豪放特质,又以婉约笔调展现托物寄怀的深婉意蕴,折射出对时局与个人命运的隐喻。
辛弃疾(1140年5月28日-1207年10月3日),原字坦夫,后改字幼安,中年后别号稼轩,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(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)人。南宋官员、将领、文学家,豪放派词人,有“词中之龙”之称。与苏轼合称“苏辛”,与李清照并称“济南二安”。辛弃疾出生时,中原已为金兵所占。21岁参加抗金义军,不久归南宋。历任湖北、江西、湖南、福建、浙东安抚使等职。一生力主抗金。曾上《美芹十论》与《九议》,条陈战守之策。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,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,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;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。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,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。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,后被弹劾落职,退隐江西带湖。 838篇诗文 1694条名句
某启:昨日蒙教,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,而议事每不合,所操之术多异故也。虽欲强聒,终必不蒙见察,故略上报,不复一一自辨。重念蒙君实视遇厚,于反覆不宜卤莽,故今具道所以,冀君实或见恕也。
盖儒者所争,尤在于名实,名实已明,而天下之理得矣。今君实所以见教者,以为侵官、生事、征利、拒谏,以致天下怨谤也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,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,以授之于有司,不为侵官;举先王之政,以兴利除弊,不为生事;为天下理财,不为征利;辟邪说,难壬人,不为拒谏。至于怨诽之多,则固前知其如此也。
人习于苟且非一日,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、同俗自媚于众为善,上乃欲变此,而某不量敌之众寡,欲出力助上以抗之,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?盘庚之迁,胥怨者民也,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;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,度义而后动,是而不见可悔故也。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,未能助上大有为,以膏泽斯民,则某知罪矣;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,守前所为而已,则非某之所敢知。
无由会晤,不任区区向往之至!